close

何為肌少症?

漸進性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(肌力及生理活動)降低,簡單來說即是肌肉流失,但不只是肌肉減少,還包含肌力減退和活動的表現力變差,可能造成疾病發生率提高、生活品質降低、甚至死亡的症候群。

人到了四十歲,身體的肌肉質量每十年減少8%,大腿肌力每十年減少10~15%;而到了七十歲,肌肉質量暪十年減少15成,大腿肌力甚至以2-4成的比例在流失。現今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,肌少症是必須被重視的問題。

在台灣,六十歲罹患肌少症的長者約占人口1成,八十歲以上占2-4成,簡單來說就是每一百個老人之中,就有四十位罹患肌少症。

Picture1.png

如何診斷有無罹患肌少症?

2010年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診斷共識,肌少症經由肌肉質量的減少加上肌力減弱以及行動能力變差來判斷。

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依照個因素將肌少症分為兩種類別:

1. 原發性:無特定因素,僅因年紀老化造成肌少症。

2. 次發性:活動力下降 (長期臥床、失能)、疾病因素 (嚴重器官衰竭、內分泌疾病)、營養不良        (攝取不足、吸收不良..)

肌少症如何篩檢?

Picture3.png

快速簡單可信度高的基本檢測,第一步,握力男性大於26公斤,女性大於18公斤,第二步,檢視步行速度每秒不低於0.8公尺,只要其中一項未達到標準,建議進一步進行肌肉量的檢測。

而對於肌肉量的篩檢,一種方式是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 (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, BIA),簡易、便宜、安全,但精準性相對不足;另種方式是核磁共振(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, MRI)

電腦斷層(computerized tomography, CT)檢查,精準,但缺點是輻射量高且費用也高。目前建議使用雙能量X射線吸收儀(dual energy x-ray absorptiometry, DXA)來測量。

單單根據肌肉量檢查結果,若符合指標,可判斷為肌少症前期;加上前兩項握力及步行檢測,若符合單項即是罹患肌少症;三項都符合,則是嚴重肌少症。

肌少症預防與治療三大法則

一、營養:

1. 每天要攝取 1.2-1.5g/kg 的蛋白質,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(白胺酸)的蛋白質,如牛奶、黃豆、花生、雞肉、瘦肉、魚等。

2. 維他命D 的補充,包括鮭魚、鮪魚、鯖魚或起司、蛋黃等。

3. 含抗氧化物質的補充,蔬菜、水果,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如核果類。

二、藥物:常用的降血壓藥(ACEIs),具有增加肌肉組織、改善生理功能的作用,目前不建議使用生長激素、男性荷爾蒙、女性荷爾蒙,而仍有一些新藥正在試驗階段。

  運動:運動確實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,特別是阻抗性運動,這也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,例如:舉啞鈴、伏地挺身、仰臥起坐等鍛鍊肌肉的活動。

以下六種阻力運動 鍛鍊銀髮族肌力

1. 深蹲:主要訓練臀大肌與股四頭肌,背部與地板垂直上下移動,深蹲膝蓋彎曲至一半位置。

2. 膝蓋伸展:主要訓練股四頭肌,在坐著的姿勢中,慢慢將腳抬起讓膝蓋伸直,再慢慢放下。

3. 膝蓋彎曲:訓練退後肌,站立扶著桌子或椅子,大腿維持不動,慢慢地彎曲膝蓋,再慢慢放下。

4. 腳橫抬:訓練臀中肌,稍微打開雙腳直立,慢慢將腳往旁邊抬高15-30度,再慢慢放下。

5. 顛腳尖:訓練腿三頭肌,先雙腳一起,待訓練出肌力後,在單獨訓練。

6. 抬臀:訓練臀大肌,以臥姿一腳屈膝,一腳伸直把腰抬高至距離地面10公分左右。

Picture6.pngPicture5.pngPicture7.png

Picture8.pngPicture9.pngPicture10.png

以上運動建議每週至少三次,每次至少30分鐘,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、肌力訓練、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。如果有慢性病史,在運動前後應監測血壓、血糖等,運動前後或運動中發生身體不適,應諮詢醫師。運動以自己可以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,慢慢延長運動的時間,最後才增加強度,勿超過身體的負荷造成傷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. Tuan 的頭像
    DR. Tuan

    復你所愛 有健無礙

    DR. T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